7月24日,寧夏日報報業集團“美麗新寧夏 黃河千里行”采訪小分隊沿黃河北上,在石嘴山市惠農區臨近黃河寧夏段出口的地方,終于抵達此行目的地“石嘴子”。
在黃河西岸,一塊褐色巖石“突出如嘴”,向這條奔騰不息的河流“吻去”。
一河浩蕩向北流。
石嘴山市的“尊姓大名”,正是起源于眼前這塊象形石。石嘴子,是河邊巖石為水沖風蝕河而成,外形中凝聚著持久而深沉的時間力量。可以說,石嘴子慣看了這一河浩蕩和秋月春風,古今多少事都“盡收眼底”。從歷史見證者的角度來看,石嘴子“閱歷”頗豐,化為一方地名,也自有一番道理。
河運輝煌時
帶領記者走讀石嘴子的叫岳亞東,今年75歲,現為惠農區文聯名譽主席。只見,他腰桿筆直、健步而行、精神矍鑠。岳亞東是土生土長的惠農人,他干過知青,當過老師,也在史志辦工作過,個人履歷豐富,對家鄉的歷史典故非常熟悉。
“石嘴子位于山河之交的關鍵處。”岳亞東告訴記者,石嘴子背后坐落著賀蘭山,下面黃河奔流而過,對面就是內蒙古境內的陰山余脈——這些名山大川匯集于此,讓這里成為懷古追今的絕佳之地。歷史上,康熙帝親征葛爾丹,中途就在此借宿一晚。石嘴子北側的黃河岸邊,世人就應景地塑起一座重檐八角亭,內樹刻有“石嘴子”的石碑,方便游人觀賞眼前的壯美山河。
彩虹橋連接起石嘴子和七彩園。
在岳亞東的帶領下,記者從石嘴子下方出發,沿著黃河一路向南,陸續欣賞到鱷魚嘴、蛤蟆嘴等河邊奇石,造型之奇特并不亞于石嘴子,不禁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折服。
這里也是交通要地。從石嘴子溯游而上1.5公里內,坐落著石嘴子碼頭舊址、石嘴山黃河大橋,訴說著大河兩岸的古今交通之盛。
“石嘴子位于農耕區與游牧區的交界處,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,商隊運送的是糧食、煤炭、皮毛等物資。”岳亞東說,無論是陸路上的車馬,還是水路上的船只,都會在這里歇腳補給。特別是大宗貿易,仰仗的還是載重大、成本低的河運。明清時期,石嘴子河運逐漸繁榮起來,至清末民初達到頂峰。渡口處,政府也不失時機地征起了稅。
石嘴子跟前的重檐八角亭。
伴隨著皮毛生意的做大,石嘴子也繁榮了起來,街面建起了十大洋行,催生出大買辦鄭萬福等名商大賈。
石嘴子的風頭,一時無二。
新中國建立后,石嘴子依然擔負著重要的河運功能。其中,就有貨船給下游的蘭州市運送軍馬草料。到1988年,石嘴山黃河大橋投運后,黃河水道為橋體所阻,石嘴子的河運歷史方告結束,為更高效的交通方式所取代。
岳亞東的河
一條大河波浪寬 風吹稻花香兩岸
我家就在岸上住 聽慣了艄公的號子 看慣了船上的白帆
這是美麗的祖國 是我生長的地方
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 到處都有明媚的風光
……
“每回聽見歌曲《我的祖國》,我都感到很親切——這和自個兒小時候看見的石嘴子一個樣么。老了老了,這樣的美景還在夢里晃悠,一輩子也忘不了呀。”岳亞東感慨道。
石嘴子碼頭公園交代河運史的碑刻。
岳亞東是1948年生人,在他小時候,這里的河運依然在延續。五條帆船魚貫而下的雄壯場景,最讓小亞東內心感到震撼。在他的記憶中,常有一隊隊纖夫在河邊出沒,他們喊著低沉而有節奏的號子,赤著上身,光著腳板,身體大幅俯下,費力拉拽著身后空船,頑強地逆流而上……后來,黃河上就有了火輪駁船出沒,動力更強,能夠逆流而行,逐漸把人從拉纖的辛勞中給解放出來。
除了順流而下的河運,還有橫渡大河的擺渡。岳亞東清晰地記著,在他小時候,銀河灣渡口就有擺渡的木船、羊皮筏子,一天只有一個班次。艄公搖櫓橫渡,對體力和經驗都有很高的要求。每回擺渡費要花1元錢,在那個艱苦創業的歲月中,對普通人而言是一筆不小的開銷。有一回,岳亞東坐木船過河,他代艄公搖櫓,只被收了0.4元的擺渡費,省了一大半的價錢,讓他興奮了好半天。
隨著時代的進步,黃河上興起了機動船,后來又有了輪渡:把行人和交通工具一起載過河。當知青時,岳亞東是名光榮的駕駛員。他常常開著拖拉機輪渡過河,去對岸的內蒙古拉來整車的羊糞,輪渡而返。
古色古香的石嘴子碼頭。
在黃河岸邊,岳亞東也見證了石嘴山市的完整“成長”歷程。1960年,石嘴山市成立時,他12歲,有了基本的認知能力。
“很多人不知道,石嘴山市區最早設在惠農,后來才搬到大武口。”岳亞東說,那時候,惠農建有鋼鐵廠、發電廠、煤礦等重要工業設施,在這里生產出第一噸煤、第一度電、第一爐鋼,工業總量占到全寧夏的40%。
石嘴子對面就曾是一座煤礦,為支援國家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。后來,那里成為采煤沉陷區,進入新世紀后被改造成“七彩園”:里面種植了火炬、山桃、沙棗、紫葉李等樹木,還修建了中心廣場、涼亭、景觀道路等基礎設施,并將有代表性的地層斷面、地裂縫、復原的采煤礦井等打造成礦業景觀區,作為地質旅游及科普教育基地。
石嘴子和七彩園只有一路之隔,如今為一座彩虹大橋所連,游人來去方便,盡情詮釋著兩地的“前世今生”。
古今大河劇
岳亞東生于斯長于斯,對這塊養育他的大河沃土充滿了感情。小時候,他常聽父親講述大河岸邊的故事,也暗暗積攢了不少創作素材。加上,他自小喜歡讀書創作,為家鄉著書立傳的激情在他心中熾烈地燃燒著。
到現在,岳亞東已創作出版長篇系列小說四部:《黃龍川》《白虎鎮》《青馬山》《紅牛湖》。小說內容取材于家鄉的人和事,反映了清末民初以來的百年風云變幻,書寫了一部民族的秘史。
小說底稿完成后,岳亞東首先呈給住院的父親閱覽。“你是個有心人。”老人看后說,內容中不少人物和故事原型他都清楚,讓他看了很感動,精神也為之一振。
獲得老父親的表揚后,岳亞東創作的勁頭更足了。
黃河岸邊怪石嶙峋。
“要是把我寫的小說改編成電視劇,我相信受歡迎的程度并不亞于《闖關東》。”岳亞東信心十足地說,這種取材于個人生命體驗的作品更有藝術生命力。
作為當地有名的文化學者,岳亞東使命在肩,他曾多次出入中國檔案館,調看《明實錄》《清實錄》等史料,查詢到石嘴山的地名沿革,并考證出康熙在石嘴子的駐蹕之地。眼下,岳亞東又主持編纂《石嘴山脫貧攻堅志》,要為后人留下一段脫貧信史。
復原的石嘴子碼頭木門。
對于昔日那段波瀾壯闊的大河歷史,惠農區也是力求全景呈現,修建了石嘴子碼頭公園,還原了碼頭、駐蹕之地等歷史場景,讓后人牢記那段孕育于母親河中的光輝歲月。
大河浩蕩的歷史輝煌,正被今人們用情有力地續寫著……(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蘇峰 杜曉星 何耐江 楊玉瑛 王沛瑤 何婉蓉)
出品人:景 瑜
策 劃:趙海虹
監 制:連曉芳
統 籌:馬欽麟 楊燾郡 王猛 楊宗惠 李東梅 于海 凌雁
采 制:蘇峰 杜曉星 何耐江 楊玉瑛 王沛瑤 何婉蓉
出 品:寧夏日報報業集團